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成果>>成果概况

成果简介

 发布时间:2022-09-30  返回上页

       国家把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基本方向。黄石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近年来,资源枯竭倒逼该市加快城市转型,并被授予国家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产业转型带动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缺口达2万人。职业教育必须增强协同育人效果,适应产业转型需求。
2013年,学校依托教育部高职提升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广泛深入调研发现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存在统筹协调有效性机制缺失、融合共建的有
效性手段缺少、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缺乏等“三缺”问题。为此,提出了“以职兴城”办学理念,构建地方高职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主要内容如下:
(1)构建政校行企“四元协同”的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全国唯一的具有政府行政职能的职教集团,由集团牵头,建立多部门参加的季度协调机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代表政府出台协同育人制度,调度全市政校行企资源。
(2)深化产业、专业、课程与人才“四链融合”。建立专业三级预警机制和招生红蓝黄榜;以城区政府为主导,按照“六个一”思路,共建实体化产业学院、行业协会和产教联盟,以及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发定制式课程、活页式教材,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形成共建共享协同共赢效应。
(3)推动教师角色、职责和能力转变。按照“教师、培训师、工程师,三师一体”原则,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改革职称评定、岗位晋级、评先评优、绩效分配等制度。推动千名教师进千企、干部双向挂职,互兼共培教师,引导教师并重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能力。
成果丰富了职业教育适应性理论,构建了“六个一”实体化产业学院建设路径和“三师三能三责”并重的教师成长与管理机制,被教育部评为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经过5年实践,成果产生了明显效果,直接受益学生12万多人,涌现出国务院津贴专家王有安等扎根一线的优秀教师群体;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近5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增长3倍,年职业培训量增长32倍,横向课题经费增长100倍;毕业生54%入职头部企业,就业3年后月薪超过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1000余元。
鉴于成果示范作用,学校承办了全国第九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试验校,得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郝明金高度评价,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32家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197次,在全国会议介绍经验18次。
成果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在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
(1)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协同育人统筹协调的有效性机制缺失,多元主体常态化联系互通的平台不多,且校企合作关系松散。
②协同育人融合共建的有效性手段缺少,多方资源互通融合渠道不畅,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③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缺乏,角色转换不到位,导致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2)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
①构建政校行企“四元协同”的统筹协调机制,使各方合作“联”起来。
一是牵头组建全国唯一的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多元协同育人管理平台——鄂东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城区所有职业(技工)院校,统筹调度全市政校行企资源,确保“四元”一体协同、实体运行。
二是牵头成立中华职教社黄石工作委员,建立了由市经信局、市人社局、科技局15个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企业参与的季度协调机制,具体解决政校行企协同合作的突出问题。
三是代表黄石市政府制定并实施《黄石市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工作管理办法》等10个协同育人制度,以政策规范和推动企业履行教育责任。组建以产业园区为主导的12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专业与全市重大生产项目布局。
②实施产业、专业、课程与人才“四链融合”,使各方资源“融”起来。
一是围绕产业建专业。形成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围绕专业链建设课程链、围绕课程链培育人才链“四链融合、螺旋提升”的专业组群建设思路,建立专业三级预警机制和专业招生红黄蓝榜,对专业健康度进行监测诊断,专业与黄石主导产业契合度达97.83%。
二是依托产业建平台。共建以城区政府为主导的12个实体化产业学院,和7个行业协会(产教联盟),以及10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使政校行企资源有效汇通融合,转化成育人资源。
三是联合企业建资源。共同开发152门定制式课程,以及33部集技术改造、员工培训、技能认定、学生培育于一体的活页式教材,共建1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4个教学资源库,形成共建共享协同共赢效应。
③推动教师角色、职责和能力三维转变,使关键主体“强”起来。
一是转变考核机制。按照“教师、培训师、工程师,三师一体”原则,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制定教师岗位量化考核清单;建立“最美产业教师”和“工匠之师”评树机制,强化“三师”身份认同。
二是转变评价体系。改革职称评定、岗位晋级、评先评优等配套制度,
提高将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内容的考核比重提升至50%,并在绩效分配中单列专项资金进行二次奖励。
三是转变提升能力。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和服务白名单,1名老师带10名学生进驻一家企业,开展项目化服务;学校与开发区管委会、市经信局、科技局等45名干部双向挂职,校企互兼共培教师151人,柔性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技艺传承大师等15人,混合编队共建创新型团队11个,引导教师并重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能力。
3.创新点
(1)提出了“以职兴城”办学理念,并首创全国唯一的实体化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
基于职业教育适应性理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产教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既要畅通教育内循环,更要构建职教-企业-行业-产业-城市-职教“外循环”,以教育教学方式转型升级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升级,以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升级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转型升级,以城市转型升级带动职教转型升级,实现职教内外“双循环”融合发展,形成了“以职兴城”办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内生式的封闭式办学思维和模式。
基于以职兴城理念,2015年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设实体化多元协同育人管理平台的建议,牵头组建具有政府行政职能和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鄂东职教集团,代表市委、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承担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能。依托集团,行使行政管理权,代表市政府出台职教政策,利用财政、税收等杠杆,调度全市政校行企资源,使“四元协同”具备行政约束力和内生吸引力。
(2)构建了实体化产业学院“六个一”的建设路径。
把产业学院当做资源整合的平台,每个产业学院打造一至两个核心专业群;对接黄石一个产业服务一批龙头企业;聘请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创办大师工作室,培育创新型教学团队;组建一个产教联盟或行业协会;成立一个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联合一批企业实施政校行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通过“六一个”建设,建立起产与教、校与企利益联结和资源流通“毛细血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3)构建“三师三能三责”并重的教师成长与管理机制。
产教融合,难点堵点在教师能力。本成果聚焦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提升,按照老师既是教师,也是培训师、工程师,“三师一体”“三责并重”的原则,重构教师身份认知,重构教师岗位职责体系;按照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教师—考评员—培训讲师、教师—工程师—产业教授的三条类型化进阶式通道,为每名专业教师规划和设置成长路径,并配套以职称、晋级、绩效、评优等相关制度,推动教师由注重教向产教结合转变,并重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能力。
4.推广应用效果
(1)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①培养质量社会赞誉。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1年稳岗率位居全省前列,54%入职头部企业,就业3年后月薪超过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1000余元,被评为湖北省就业核查免检学校。培养“国贴”专家2名、以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以及省级技术能手和黄石工匠23人,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13项、省级51项。
②教师能力显著提升。教师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全国科技创新人物等国家荣誉23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级以上教学能力比赛获奖102项,推动学校入选湖北省“双高”校。
③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越来越好。招生人数翻了一番,从2018年的1917人增长到2022年的5147人,录取分数由150分增加334分,自主考试招生报考人数都达到招生计划数的3-4倍,技能高考录取分数线名列全省前茅。
(2)社会服务能力大跃升。
④人才供给力倍式增长。毕业生留本地就业率从13.4%提升到38%,5年增长3倍;年职业培训量5年增长了32倍,累计培训40万人日,被省人社厅评为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被授予学校技师学院办学资格,率先开展职技一体化改革试点;东贝机电集团70%的班组长以上技术骨干、管理层和上达电子集团217名技术员中33.6%,均毕业于学校。黄石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5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达到34%%。
⑤产业支撑力大幅提升。5年累计服务企业技改项目371项,2022年横向课题经费预计达3000万余元;建成省级研究院和创新平台2个;孵化52家中小微合作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2个合作企业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黄石成为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考核中获“三连优”;鉴于学校对产业转型的重大贡献,市委市政府投资33亿建设1067亩新校区。
(3)辐射国内示范引领。
⑥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32篇,申报省级以上课题22项,发明教学方法专利4项。18次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⑦承办全国第九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面向全国推广学校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授予学校“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试验校”。
⑧接待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宁市人社局等220家单位1100余人次交流学习,并在25家单位推广应用。
⑨成果被教育部评为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被全国职业院校校长联席会议评为2020年度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秀案例;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作为稳就业和访企拓岗典型案例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