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协同育人统筹协调的有效性机制缺失,多元主体常态化联系互通的平台不多,且校企合作关系松散。
②协同育人融合共建的有效性手段缺少,多方资源互通融合渠道不畅,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③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缺乏,角色转换不到位,导致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地方高职学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机制不畅、动力不足、合作阻滞、队伍不强等问题,成果解决问题主要包括:
1.协同育人统筹协调机制有效性缺失,多元主体常态化联系互通的平台不多,且校企合作关系松散。
2.协同育人融合共建的有效手段缺少,多方资源互通融合渠道不畅,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3.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缺乏,角色转换不到位,导致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二、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构建政校行企“四元协同”的统筹协调机制,使各方合作“联”起来。
一是牵头组建全国唯一的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多元协同育人管理平台——鄂东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城区所有职业(技工)院校,统筹调度全市政校行企资源,确保“四元”一体协同、实体运行。
二是牵头成立中华职教社黄石工作委员,建立了由市经信局、市人社局、科技局15个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企业参与的季度协调机制,具体解决政校行企协同合作的突出问题。
三是代表黄石市政府制定并实施《黄石市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工作管理办法》等10个协同育人制度,以政策规范和推动企业履行教育责任。组建以产业园区为主导的12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专业与全市重大生产项目布局。
②实施产业、专业、课程与人才“四链融合”,使各方资源“融”起来。
一是围绕产业建专业。形成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围绕专业链建设课程链、围绕课程链培育人才链“四链融合、螺旋提升”的专业组群建设思路,建立专业三级预警机制和专业招生红黄蓝榜,对专业健康度进行监测诊断,专业与黄石主导产业契合度达97.83%。
二是依托产业建平台。共建以城区政府为主导的12个实体化产业学院,和7个行业协会(产教联盟),以及10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使政校行企资源有效汇通融合,转化成育人资源。
三是联合企业建资源。共同开发152门定制式课程,以及33部集技术改造、员工培训、技能认定、学生培育于一体的活页式教材,共建1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4个教学资源库,形成共建共享协同共赢效应。
③推动教师角色、职责和能力三维转变,使关键主体“强”起来。
一是转变考核机制。按照“教师、培训师、工程师,三师一体”原则,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制定教师岗位量化考核清单;建立“最美产业教师”和“工匠之师”评树机制,强化“三师”身份认同。
二是转变评价体系。改革职称评定、岗位晋级、评先评优等配套制度,
提高将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内容的考核比重提升至50%,并在绩效分配中单列专项资金进行二次奖励。
三是转变提升能力。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和服务白名单,1名老师带10名学生进驻一家企业,开展项目化服务;学校与开发区管委会、市经信局、科技局等45名干部双向挂职,校企互兼共培教师151人,柔性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技艺传承大师等15人,混合编队共建创新型团队11个,引导教师并重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能力。